原标题:《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暴跌,到底是谁捧红了票房?

这本该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片,但偏偏遇上了元旦档,又有文艺女神汤唯,营销做得也不错,上映首天就占据票房榜首,达到惊人的2.46亿,创下中国文艺片票房记录。

但看完电影后,观众们懵了,准确的说,是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就懵了,所以,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很多人中途就退出电影院,有的人则选择用睡觉来弥补电影票价。于是,与高票房形成剧烈反差的,是随之而来的口碑暴跌,首日便有31万人要求退票。

可以看到的是,今日票房已从昨天的2.46亿下跌到一千于万,这样极度戏剧性的反转,大概是谁都没能想到的,这打脸速度,也远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一些。

但豆瓣评分依然坚挺在及格线以上,如果后期营销依然能像上映之前做得这么情真意切,再加上有更多人解读的话,电影票房应该还是会有小幅度回暖的,但不会再有什么大变化,这差不多已是既定事实。

有点映,也有剧情介绍,这就让人有点疑惑了,既然电影这么不经打,为什么首日票房如此之高?

原罪还是在于“中国青年的通病”、“越发蓬勃的中国电影市场”,以及“营销过度”。

“雅痞”和“文艺青年”这两个词语在近两年特别流行,文艺青年成为当下年轻人最喜欢标榜的一种身份之一。看文艺的书,看文艺的电影,多出去旅行一些就成为成为文艺青年行之有效的办法,《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满足了这些自诩为文艺青年的年轻受众的口味,但或许他们连毕赣有哪些经典的作品,毕赣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而且,《地球最后的夜晚》也给了文艺青年们充足的发挥空间,因为正是看不懂,所以他们可以跳出来从多个角度解读说,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那个地方讲的什么,因而当大家一水差评时,还是会有人打上五星。

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成为频率最高的大众娱乐方式之一。中国观众的电影票好赚,这已经不只是国内导演的共识了,很多国外电影为了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还会特意在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

因而当在上映前风评就很不错,被吹得特别玄虚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就上了“元旦档”的船,并在第一天就掀起“狂风暴雨”。

可惜的是,看电影并不是唯一的娱乐消费模式,在和其他娱乐竞争的过程中,电影不好看,那大众自然也有别的地方可去,比方说同档期上映的《海王》。

再说回电影的营销,单单从电影的题材和内容来说,这并不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也并非是一部大众娱乐电影,更谈不上什么爱情剧情片,如果说是文艺片,好像悬疑的氛围又太重了。所以毕导的这个片子,完全没有达到大众审美的最低线。尽管拥有一个漂亮清晰的故事,却是一个非常自我的表达,毕导可能觉得已经达到自己想要的了,但对观众来说,那就是过于凌乱了。

所以首映结束后,被营销骗进电影院的这些根本不是受众的家伙们,能当场睡过去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觉得受欺骗的人恐怕会立即就会上网破口大骂,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会造成一场雪崩。

这两年来,可以看到电影的平均质量在上升,好的电影比之前的野蛮增长时期多了不少,但是宣发的水平是跟不上的,而且是在不进则退。这种伎俩,可能对单个电影来说有着一时收益,但他损失的是整个市场的信誉,最终会砸掉自己的饭碗。

有用 (11)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