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春天》得分7.2分

1.胡续冬:9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农历的今年堪称我岳省贵州的影像丰年,《无名之辈》《地球最后的夜晚》《四个春天》都是不同类型的“黔味”电影。《四个春天》几乎算是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里的巅峰之作了,平实、克制,甚至略显笨拙,但有着超负荷的情感和别样的生命洞察力。

导演父母在花样劳作和自娱自乐中缔造出的高度自洽且勇于探索的晚景,无比令人神往,它为一个日趋老龄化的社会如何面对晚景焦虑提供了另外一种生命政治想象力。只不过,大概从我这一代人起,为人父母者的生活技能点就全面走低,我们的晚年以何自洽?在养老院里刷手机吗?

《四个春天》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完全可以被当做一个视觉人类学的鲜活文本,片中人的生活/生命与在地食物、在地环境、在地习俗的民族志关系颇为清晰且生动。

《四个春天》里最充沛的潜台词,其实还是一个普通家庭在改开40年带来的大国内部流散的背景下,居然拥有碾压一切流散的亲情内聚力,这种内聚力在很多改开叙事中都是加速崩塌的。那对老夫妻在姐姐坟头的日常拾掇,非常令人动容。

2.刘宇清:9分

电影学者,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我爸我妈,“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我们自己,“慊谦思归恋故乡,为何淹留寄他方”。看完电影,我只想“春节回家”。

《四个春天》蕴含两种无与伦比、无法抗拒的力量:一是父母对儿女的爱;一是时间对世界的蚀。

3.陆支羽8分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 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最动人处,总是无声胜有声。

2.饭叔陆庆屹的家庭私影像,用时间累积的巨大情感,足以触发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记忆。

3.生老病死,世事无常;唯有诗意的栖居才算真正活过。

4.今年FIRST影展的最佳纪录长片,可惜没能囊获金马奖。

4.闵思嘉:8分

影评人。

动容的日常,私人影像的记忆、历史与力量,之前还奇怪为何家人对镜头一点没有陌生感,看到后面才知道这个家从二十年前就开始被镜头记录了。

5.耳朵:8分

“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谁说中国农村拍不出诗意现实主义的质感,年轻导演的创作不应该局限在“穷山恶水黑社会,小偷妓女长镜头”。简简单单拍一个家庭情感故事,更能看到本事,在日常生活里提炼出诗意的审美价值。一改中国农村题材影像过往的两条旧路,既不是红、专、正,也没有边缘人物、边缘故事。它拍摄的虽然只是自己家庭的私人记忆,但我相信其中有一定的普世意义,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取爱的教育,哪怕一点点感动,就已足够。

6.西帕克:7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纯粹的家庭录像,但也胜在它的纯粹。摄像机从父母传到儿子,记录下随时可能被时间遗忘的瞬间。其实每个家庭的故事都值得去拍去写,但你不去抢救,可能就这样消散了。

7.内陆飞鱼:7分

影评人。

很多人写了无数文字,却从未认真写过自己的至亲,很多人拍了无数视频,却从没想过拍下自己的家庭,很多人拍了无数照片,却没仔细拍过自己和身边的人,时间都去哪儿了,不要被宏大叙事困惑,不要被远方风景迷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创作从身边最亲近的人,从跟自己有感情羁绊的生活开始,你会发现光亮,发现温度。

本片素材还是略琐碎,姐姐、哥哥、以及自己的故事基本没讲,尤其哥哥和自己,三个子女是什么原因让老两口空巢呢?两个老人的生活环境、开朗性格很有感染力,但子女和他们缺少交流,所以故事呈现比较单向。

8.大奇特:6分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透过生活的春天、死寂的春天、悲伤的春天及浪漫的春天,我们看到生活中、田野里,时而枯萎落败,时而开花结果的不同景致。有神仙眷侣、有旧燕归巢,在朴实的私影像下,骨子里还是朝气蓬勃的。

9.把噗:6分

影评人。

很难说它是一部纪录片。纪录片绝非将家庭录像简单剪辑一起便能获得,纪录片像剧情片一样同样需要一种来自创作者的意识和叙述。《四个春天》没有做到的正是此点,每一个镜头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构图、刺点和意义,组合在一起给人机械编排的感觉。

我们之所以很难意识到(或主动拒绝)这个问题,或许是拍摄对象富足的生活情态蒙蔽了我们。我们可以去赞赏导演父母“仙人般”的生活状态,但不要忘记它首先是一部纪录片,而且是上院线的作品,因此我们被允许从艺术的角度评判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一点都不算苛责。

10.赛人:4分

影评人。

当全片只剩下一种状态时,其实也是一种表态,那就是乐天知命。人生要如此简单,不知是幸运,还是乏味。片中大量的空镜,也让它的主观一次次抢在了客观的前面。于是,纪录退让给了抒情,这样一本公开的家庭日记,也只能去写写这些了。

有用 (41)

评论加载中...